自從“俄羅斯實現免費醫療”的消息傳到國內,關於免費醫療的論爭可謂此起彼伏,成為近段時間以來持續的輿論熱點,並形成鮮明的輿論分野。
  圍繞“免費醫療”,爭論的焦點在於可能性和可行性。衛計委有官員說,真正的免費醫療制度根本不存在。縱觀世界各國做法,無不由稅收支持,即“羊毛出在羊身上”。世衛組織駐華代表也對此表達附議,並且提到,政府有責任建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但個人也有責任,會造成巨大浪費。
  這些觀點被吐槽良多,不過耐心地去理解衛計委官員和世衛官員的觀念,並不是沒有道理,也符合行政文明的邏輯,並沒有為當下的醫療困境辯解什麼,只是陳述客觀事實而已。
  但為什麼這樣的客觀陳述和邏輯思辨,公眾卻並不買賬呢?背後的原因也許是無法承受美麗幻想的破滅,但更多的,恐怕是藉此對當前的醫療環境表達不滿。某種意義上,這場輿論論爭,並不是圍繞“免費醫療制度”的科學和理性分析,而是發酵出來的一種情緒,以及這種情緒引導下的話語碰撞。
  同樣的局面,出現在養老問題的討論上。最近,“以房養老”將在明年推出的消息,也在輿論間引發激烈爭論。在中國最早提倡“以房養老”的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孟曉蘇的“國情論”,也引發一片吐槽。但耐心理性地去分析,不難發現,孟曉蘇所說的即將推出的“以房養老”,不過是保險公司推出的一個保險產品,屬於商業保險的範疇,是可以自我選擇的方向,並非社會養老的模式。可是為什麼會引發如此之大的輿論反應呢?甚至令人誤解為養老改革的方向呢?歸根到底,還是民眾對養老難題的憂慮,以及在這種情緒下做出的誤判。
  當公共話題被情緒左右,那麼理性對話註定困難。甚至,輿論還很容易在對題外話的糾纏中深陷論辯泥潭。無論是“免費醫療”之爭,還是“以房養老”之爭,其背後寄寓的公共夢想和渴望是可以理解的。在看病難和養老難的困局之下,民眾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夠改變這種局面。但很顯然,這種局面的破解,必然是要按照基於國情民意以及資源配置等綜合因素所設計的改革路線行進的,改革沒有“拿來主義”,問題的解決最終需要符合制度邏輯和社會現狀的改革來完成。
  無論是“免費醫療”也好,“以房養老”也罷,作為圍繞醫療和養老這兩個社會主要問題也是主要矛盾的論爭,也許是“跑題”了。但透過這“跑題”的論辯,應該看到其中蘊含的民意。它不僅僅提醒政府應該承擔起責任,更是對改革推進的督促。推進改革,順應民意期待,釋解捆綁在這些社會問題上的焦慮,是避免類似對話僵局的關鍵所在。(重慶 時言平)  (原標題:“免費醫療”論戰有待回歸理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a70uaucs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